最新动态

知空间 | 避暑+阅读,关于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2018-07-24

七月

万物至此,归于夏。

适合夏季阅读的好书推荐……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书吧


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一楼入口处,有着整一面墙的书柜,上面摆放着为您甄选的近万本图书,内容涵盖艺术、生活方式、汽车等多元领域,并定期补充新书。这里的每一本书有自己的ID、名片介绍和肖像。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来到凉爽惬意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避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本书,一杯咖啡,呆一天,时间是慢的,也是快的,在书香中享受精神的愉悦与放松。

书籍推荐


书名:景观社会

作者:(法)居伊·德波

译者:张新木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305175299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情境主义国际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之作

当代西方文化思想史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必读经典

内容提要:

本书为法国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景观”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作者介绍

居伊·德波(Guy Debord,1931—1994),法国作家、电影导演、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l'Internationale lettriste)与情境主义国际(l'Internationalesituationniste)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景观社会》(1967)、《景观社会评论》(1988)及电影版《景观社会》(1973)。

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张一兵)
法文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完成的分离
第二章作为景观的商品
第三章表象中的统一与分裂
第四章作为主体与表象的无产阶级
第五章时间与历史
第六章景观的时间
第七章领土治理
第八章文化中的否定与消费
第九章物质化的意识形态
附录:《景观社会》中引用和异轨的清单(翻译整理:刘冰菁)

居伊·德波和《景观世界》


居伊·德波,法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情境主义国际创始人

景观时代下的隐忧

1967年,法国学者居伊·德波(GuyDebord)出版《景观社会》时,尚未被人理解,而在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已无须再为这部作品澄清、褒扬,因为我们正置身其中:商品、技术、传媒、影像、互联网、新媒体、资本无孔不入,处处都能看到有意识的表演、作秀,“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堆积”。在这些景观的引导下,我们正进入一种新的异化状态。

当今社会的景观化倾向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并且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景观化也变得越来越直观,也就是越来越肉眼可见。比如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而它们正是割裂表象与本质的手段。表面上看大众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事实上却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无法传达给受众。景观完全是个幌子,它处心积虑地揣摩着人们的心思,获得人们的认同,诱骗并奴役着大众。之所以说奴役,是因为甘于停留于表象而无意探究本质的人在今天显然要比以往要多。不相信,看看电视里黄金时段放的都是啥节目就清楚了。

景观泛滥


景观的泛滥有架空真实世界的嫌疑,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今天尤为如此。从电影到直播,从3D、IMAX到VR、AR,景观在商品和资本带动之下,不断地将真实转化为拟像。我们号称正在自由地享受生活,可在景观主导下的社会,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一切都存在符号化、景观化的趋势。

人们被动服从景观的支配,也通过商品化将自己打造成了景观,他的所有社会关系逐渐蜕化为一种身份标签,重要的是给他人的形象,而不是身份背后的意义和责任。例如,明星作为景观的代表,在聚光灯下展现某种理想的“美好生活”以吸引注意力,少数人表演,多数人观看。消费者和明星同时沉溺在戏剧化的“真实”中,偏离生活的常态。这样一种“看”在德波看来意味着控制和默从,意味着分离和孤独。

用情境去破坏景观


1960,情景主义国际,左起:居伊·德波(Guy Debord)、Michele Bernstein、Asger Jorn

德波的整个生命历程,可谓一直在与景观斗争,以一种不屈和拒绝的姿态投身于改造现实的革命实践中,而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正是这一实践的代表。1957年德波创立情境主义国际,成立前夕他撰写《关于情境的建构和国际情境主义趋势的组织及活动条件的报告》,开篇就宣称:“首先,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必须被变革。我们要对这个束缚人的社会和生活进行彻底的解放和变革。”

情境是所有变革的起点,德波希望从情境出发去实现日常生活的革命。我们知道,在《景观社会》的分析中,景观制造了虚假的现实,并以之覆盖了日常生活,而情境主义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建构情境以恢复生活的本真性,用一种真实的主体性覆盖在生活之上,即用情境去打碎景观,“征服由景观所导致的冷漠、假象和支离破碎。战胜被动,才有可能恢复现有的存在,并通过积极的‘情景’创造和技术利用来提高人类生活。”

情境主义国际这一想法影响深远,法国“五月风暴”期间巴黎街头的大街小巷都贴着语出于SI的著名标语:打倒景观商品社会!商品就是人民的鸦片!消费社会不得好死!异化社会不得好死!你是消费者,还是参与者?不要改变雇主,而要改变生活的被雇佣!让界限去死!认识自己的欲望更好!生活在瞬间!让想象力去夺权!艺术已死了,让我们来解放曰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情境主义革命的重要领域,因为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摧毁景观。受此影响,情境主义国际中另一重要理论家德·塞托完成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漫步、阅读、烹饪、居住等方面为个体塑造了一个开放的空间。鲁尔·瓦纳格姆更是要追求一种日常生活的革命,要学会生活,而不仅仅是存活。

德波自己也提出了几种情境主义革命的实践方式,异轨、漂移、总体都市主义等等,每种策略都意味着一种情景建构,同时又带有强烈的乌托邦取向,如异轨是一种反向的解构策略,如利用广告、漫画实现对景观的嘲弄,从而揭露出其中暗藏的操纵逻辑。但所有的策略都是索要被景观抹去的生活,让个体重新恢复生命的存在过程。

那生活是什么?在德波这里,生活是迷失和冒险。本雅明曾说过,在一座城市中迷失方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学习,而学习的对象是儿童。“孩子们就创建了他们自己的物的世界,一个大世界中的小世界。”在景观中学会迷失,是为了创造自己的“小世界”,而不断的冒险,则开启了通往不同经验的道路,那是一条非凡和奇异之路(相对于熟悉和普通之路)。在景观时代的平庸、支离破碎之中,迷失和冒险组成了一个不断寻求的世界,也正是在不断地寻求中,我们才得以成就自己。

在景观的逻辑下,城市规划让每一个空间被功能化、被鉴定、被监控,隐秘的空间和“危险的阶级”在清洁和灯光之下消失,生活的空间也随之消失,在这一背景下,漂移的实践是一种对城市空间的挪用和地盘的重新征服,而漂移者是现代寻找圣杯的圆桌骑士。在德波看来,波德莱尔、兰波是漂移者的代表,他们不知疲倦地在城市中行走,将艺术重新引进街道、城市和生活,用自己的激情、行为准则、美德和本领,对现代都市主义宣战。

书吧使用指南

• 搜索书籍

- 馆内提供图书搜索系统,以便查找书籍位置,可自行取出阅读。

• 禁止外借

- 可在1层任意处阅读,不可外带或借出,不可带到2层阅读。

• 返还书籍

-馆内共摆设3个返还书籍回收处,看完的书籍可自行放到回收处。


书吧设置了平板电脑

供您查询信息及网上检索资料

地点:现代汽车文化中心1楼

开放时间:10:00 ~ 19:00


预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