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

本次展览聚焦于在人工智能时代里重新定义人类、非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艺术家围绕共生的理念以全新视角和方式审视气候变化。

  • #0 气象站
    #0 气象站
    #0 气象站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隆重呈现文敬媛与全浚皓的展览《气象站》。自2009年起,文敬媛与全浚皓便以组合的身份共同探索,艺术在人类面对的多种挑战和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此次展览聚焦于在人工智能时代里重新定义人类、非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艺术家围绕共生的理念,以全新视角和方式审视气候变化。


  • #1 文敬媛&全浚皓
    #1 文敬媛&全浚皓
    #1 文敬媛&全浚皓

    2009年,文敬媛和全浚皓组成双人艺术家组合,开始探索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在人类面临的政治经济矛盾、历史冲突以及气候变化等种种危机中,艺术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乌有乡消息》(News from Nowhere)(2012–)是他们最为知名的合作艺术项目,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参与性平台,旨在通过与设计、科学、哲学、经济和政治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反思当代社会,并提出对未来的设想。


    两人曾在德国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2012)、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2013)、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2015)、瑞士苏黎世米格罗斯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2018-2019)、韩国首尔国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 - 2022)、韩国首尔善载艺术中心(2022)、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2022)举办重要展览。


  • #2 《生火》,2022-24
    #2 《生火》,2022-24
    #2 《生火》,2022-24

    《生火》(2022-24)标题源自杰克·伦敦(Jack London)1902年发表的同名短篇小说。伦敦的原作讲述了一个人在严寒之中奋力求生的故事,审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生存挣扎,而文敬媛和全浚皓的作品则从非人类的视角出发,追溯无穷无尽的时间轨迹,呈现地球不断变化的面貌。


    故事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其中一条故事线记录了恐龙灭绝前地球的气候及其急剧变化,另一条故事线则根据原创故事改编,从一块石头的角度观察地球,它曾是庞大高耸的岩石,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最终风化成一颗小小的鹅卵石。艺术家将真实记录与创意虚构相互交织,借助人工智能程序,在展览空间中重现并分享这个故事。观者在Spot机器人的引导下,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装置,踏上一个未知世界的虚拟体验之旅。通过将气候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不可知的时间与空间之中,艺术家模糊了各种界限:现实与非现实,现实与虚拟,真实记录与虚构,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人类,以及机器人与人类。其目的是让观者摆脱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态度,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话语领域。


  • #3 《移动广场》,2022-24
    #3 《移动广场》,2022-24
    #3 《移动广场》,2022-24

    《移动广场》(2022-24),一个参与式的话语生产和创意协作平台。自2012年开始,文敬媛和全浚皓与设计、科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合作,构思出了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和末日后世界里也能使用的各类设计解决方案。


    工业设计工作室BKID参与了两位艺术家此前的作品《乌有乡消息:自由村》(News from Nowhere: Freedom Village)(2021),假想在特别的疾病控制技术下,呈现《超级肺和超级面罩》(Super Lung & Super Mask)(2021),一套模拟鸟类(其肺活量比人类低)呼吸系统的人造器官。总部位于东京的设计工程公司Takram与两人合作开发了《Shenu: Hydrolemic System》(2010-12)人造器官,可在未来缺水时为人体提供水分。鹿特丹建筑师事务所MVRDV也参与了《乌有乡消息》项目(2011-12),打造自给自足的城市模型《I-City/We- City》,在陆地因海平面上升而消失的环境中,漂浮的泡泡城市将发挥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并通过城市的反复连接与分离构成社会。


  • #4 《碳日历》,2022
    #4 《碳日历》,2022
    #4 《碳日历》,2022

    受环境专家们的观点启发,艺术家设想,即使我们身处在当下,但可以通过碳的相对含量来代表未来与过去,因此打造了这份根据从大气中采集的碳测量数据制成的日历。

  • #5 《运行足迹》,2022
    #5 《运行足迹》,2022
    #5 《运行足迹》,2022

    此图象征着一个有限的生命为试图了解生与灭的无解之谜所采取的行动与最终的返回。


  • #6 《折叠空间与飞翔的方法》,2022
    #6 《折叠空间与飞翔的方法》,2022
    #6 《折叠空间与飞翔的方法》,2022

    这幅画反映了艺术家试图在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意识世界中探索时间的意义。创作过程中使用了Spot机器人与碳专家郑秀钟、现代汽车集团机器人实验室、BKID共同开发的“智能碳监测处理装置”。


  • #7 《自由村》,2022
    #7 《自由村》,2022
    #7 《自由村》,2022

    这幅画是根据此前《自由村》(2021)中的场景创作的漫画版本,展现了与BKID合作开发的《超级肺和超级面罩》(2021)。


  • #8 《Shenu: Hydrolemic System》, 2022
    #8 《Shenu: Hydrolemic System》, 2022
    #8 《Shenu: Hydrolemic System》, 2022

    这幅画再现了2011-2012年艺术家与Takram合作设想的,为未来人类打造的供水装置。


  • #9 《I-City/We-City》,2022
    #9 《I-City/We-City》,2022
    #9 《I-City/We-City》,2022

    这张图呈现了2011-2012年艺术家与MVRDV合作构想的未来城市社会。


  • #10 《乌有乡消息:日蚀》,2022-24
    #10 《乌有乡消息:日蚀》,2022-24
    #10 《乌有乡消息:日蚀》,2022-24

    这件视频装置作品勾勒出了人类的自由意志与挣扎。它创造了一个绝望的幻象,源自企图化解世界固有的不和谐的愿望,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跨越了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屏幕上出现的角色被困在巨大的网格结构中,伴随着不停闪烁的灯光,仅依靠着茫茫空海中的一条救生艇,每日挣扎求生。通过这一切,我们目睹了人类试图摆脱束缚和限制,渴望自由的决心和意志。


    这部作品构建了一个彻底的虚拟世界,其中的主角被设定为末世环境中的唯一幸存者。他乘坐救生艇,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孤独寻觅其他生还者的踪迹。尽管被未知的实体出于未知的目的创建,在这个削弱并解体人性的压抑性虚拟世界中,他对自己的存在确信无疑。从精神到身体,都困于这个悲剧一样的世界中,这个主角还在继续无意识地为自由而挣扎,绝望地寻求从这个束缚它的世界中挣脱。


预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