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意激发艺术灵感 用艺术提高生活品质
阳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空间。
而童年的阳台,让从小居住在北方单元楼的邢丹仍然记忆犹新:“它特别像姥姥的藏宝阁,人们可以在阳台上积酸菜、腌泡菜、酵大酱,晾晒腊肉和腊肠。”邢丹告诉我们。
PART.1
勇敢者的阳台
Q
您将自己的新展《勇敢者的阳台——营养、材料与未来生态》划分为营养转换者、材料制造者、花园种植者、仰望星空者4大展览单元的原因是什么?
LIVIN Farms《面包虫农场》,2018昆虫养殖工具套装
宫一宁、孙艾佳《附行》,2022装置、数字影像
Q
阳台对儿时的您来讲,是姥姥的藏宝阁,对普通人来讲是,熟悉的家庭空间,那您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赋予阳台的新概念是什么?
A:作为空间,阳台既是个人与社会的接驳,也是人工与自然的合成,它与生活相通又与自然相连。在本次展览中,阳台被我赋予了特殊的隐喻,以一个假想的“未来阳台”为蓝本,构建一个未来科技下人们通过技术自主打造的“阳台景观”。营养转换、材料制造、花园种植、仰望星空既是人们在阳台上的具体活动,也是人们用技术与自然能量共同协作的行为切片。
具体来看,“营养转换”是以微观世界分子性的力量,进入人类摄取营养的过程中;“材料制造”是创造者使用新技术或不同的立足点,重新探索人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花园种植”是创造者构建的技术与生物混生的系统和解决方案,强调技术与生命的能量流动,人工物与自然物的平等共处;“仰望星空”是以人类技术阳台为基础,进入行星视角,于宇宙中感知人类的位置。
“超视角”科技+艺术展现场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现场
Q
为什么称它是“勇敢者的阳台”?
A:勇敢者一种是不断进步和持续反思的力量。一方面为人们带来对周边世界关系的认知,和切实可行的改变力量, 这种力量根植于生活现场,而不是脱离现实去想象未来,是以个体实践,畅想未来人类的生存场景。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下的生活环境及存在问题的勇敢反思。
Q
大家对您展出的《“复活”晚宴》非常感兴趣,您创作它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烹饪和餐桌的形式去体现它?您认为被做成菜肴,是复活灭绝物种的最终归宿吗?
A:《“复活”晚宴》探讨的是运用已灭绝物种的DNA碎片复活原物种的科学难题、以及对于伦理的挑战和它们能被烹饪的可能性,通过线下体验,引发大家对人类和不同物种共生的反思。是否应该复活?复活之后怎么对待它们?是野生还是圈养?人类是否会食用?这些问题被艺术家创造了一种情境,让大家真正静下心来,去思考科技发展带来的物种伦理问题。
基因组美食中心《“复活”晚宴》,2018(项目仍进行中),混合媒介
Q
专家张尕认为您的阳台不只是一个隐喻,而是行动和改变的场所。对此,您怎么理解?
PART.2
科技特派员
Q
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展览模式,您在4个展览单元都使用了哪些混合媒介?
邱宇《将去何处》,2022实时影像、装置
Q
您觉得艺术与科技相融能碰撞哪些火花?为什么把它作为自己策展的主研究方向?
A:科技能让人类发现世界更多的可能性,并带给人类自身更多的技能,它并非只是作品的一种创作手段,而是需要我们用人文学科的方式去理解,从人文艺术的角度思考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伦理问题。艺术以批判性的方式,向人们传递关乎未来的想象力和审美经验,通过将讲故事的新方式,重新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科技在当今社会与地球生态所发挥的作用。
Q
其实,艺术本质更多体现的是艺术工作者的思想力度,您觉得如何能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承载策展人的艺术思考?需要选择哪些合适的艺术作品
A:对于展览来讲,作品本身在叙事中所呈现的关系是一个节奏,作品的选择,需要与叙事彼此形成合适的节奏,包括艺术家作品的研究和方向,作品在空间中所形成的体验节奏关系,作品提出的问题跟整个叙事所形成的节奏关系,作品呈现跟空间体验所形成的节奏关系。
PART.3
生命与未来
Q
为什么把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未来世界的畅想与构建,作为您策展的核心命题?
A:环境与生态逐渐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难题和挑战。如何认识这些问题,需要找到某种恰当的视角切入。像生态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通过新的叙事方式和视角,重新认识并思考人类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在美学和伦理的角度上,给大家带来更为深刻的启发和体验。
刘昕《地面站》,2020-2021影像装置,循环
亚历珊德拉•黛西•金斯伯格《火星原野》,2019影像
Q
如今全球疫情、澳大利亚山火、中国暴雨等天灾层出不穷,您如何审视人类在地球中的位置?思考当下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系?您觉得未来的理想生态应该是什么样子?
A:人跟自然生命的关系,本身是相关联的,这种关联性往往会被我们感官的限制所忽略,所以需要重新构建这种关联,我们的思想和意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如何认识到这种非人生命的力量,我们如何与他们共情,与此同时,也要正视人的作用,从物质的角度来讲,相互之间本身就有很强的关联性,所以我们要正视人类的行为及对地球的影响。我所理解的未来生态应该是融洽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包括技术的、自然的和社会不同层面。
PART.4
策展大奖
Q
作为现代汽车艺术中心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获奖者之一,您在这场大赛中获得了怎样的机会、平台和潜能?并克服了哪些困难?
A:既把自己的想象变为现实,也增加了跟众多艺术家交流的机会。在落地筹备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疫情等诸多困难和考验。国外艺术作品能否顺利展出的难度非常大,但我们和对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工作,并采取了部分作品在当地制作的方案。
与此同时,策展人需要和艺术家反复对接,结合展览空间给出有效建议,增加作品的落地可行性。艺术家也为展览提供了更加有趣的作品呈现方案,这对我来讲收获颇丰,这或许是疫情下的一种新策展方式。
茱莉亚·沃森《Lo-TEK: 先进的原住民主义设计》,2019文献
Q
您如何看待现代汽车艺术中心2022年度艺术大奖在业界的赋能与价值?
A:该奖项对年轻策展人的影响非常深远,大家都对它有不同层面的关注。每年的大奖主题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符合当下的社会话题。话题本身能引起很多青年策展人的不同解读和积极回应,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能体会多元化思想和新鲜想法的相互碰撞,是最大价值所在。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