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从跨学科视角,看“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2023-01-31

围绕主题“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年度艺术大奖的两组获奖人陈江虹&李峥和宗晓,分别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和策展经历,拿出了兼具专业性与实验性的策展方案《动物农场模拟器》和《剧变生态》。

那么,跨学科的经历为策展人带来了哪些启发?策展人为何要选择非人/变形的视角来呈现本次大赛的主题呢?

接下来,“现代汽车文化中心”采访了陈江虹&李峥(以下为了方便阅读,“现代汽车文化中心”=Q),以下内容为实录摘要:

获奖人:陈江虹&李峥

Q1

为什么选择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

图片来源:方案《动物农场模拟器》

江虹:在思考展览主题方向的阶段,我们注意到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这部小说以故事的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类农场主被驱离后,生动的动物群像画。农场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却以“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作为补充内容,让“平等”也产生了高低贵贱之分。整个农场仿佛是一个生态圈,故事中既蕴含了政治意义,又有着丰富的生态内涵。而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也让我们更加想要去重新思考,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是否可以消除对立,探索出一种新的相处模式,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共同协作、互惠共生,一起续写“动物农场”的全新篇章呢?

峥:我们把自己放置在一个未来情景下的农场里,设想着在这个小生态中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在农场的生产车间你可以打开眼界,看到各种新奇、创新的动物、食物;比如农场实验室,外表破旧残败,内里的黑科技却宇宙前沿;还比如合作社,跨物种的对话、交流,共创、共生,和谐愉快的农场生活场景。我们采用寓言故事来讲述、导览展览的形式是希望以更代入感的身份与观者互动,彼此都能更浸入的思考、畅想如何重塑“去中心化的世界”。

Q2

作为设计研究者、时装设计师,在本次比赛中,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带来哪些启发?

峥:我觉得设计的经历在我们策划展览中更多的是思维的影响,思考展览时总是会有一个“对象”,我们的展览不仅仅是主观的艺术表达,我们更多的是设想“对象”的反馈。展览其实是消耗很多资源的,短短的几个月撤展后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使用可持续环保的材料做展览仅仅是一个部分,如何能使展览的价值意义更大化、更持久化,使更多的观众在看完展览后觉得“值”。这些问题、思考的产生和解决都离不开我的设计经历。

江虹:过往学习和研究中会关注联合国发布的一系列行动计划,比如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就提到:地球及其生态系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如何与地球共同和平繁荣发展,是这一行动计划中重点关注的。因此,在方案生成过程中,也会结合永续发展的方向去思考。另外,我在日常也会比较关注如何通过“设计思维”解决社会问题,而设计思维的其中一个阶段就是共情,希望我们的展览能引发大家的同理心思考。

Q3

在方案创作阶段,两位策展人采取了怎样的分工?互相评价一下对方吧!

图片来源:策展人陈江虹&李峥提供

江虹:一直以来都觉得李峥是特别有艺术家范儿的小伙伴,既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风格,也有对于专业的热情、坚持和追求。在这次准备参赛方案的过程当中,也跟她学到很多。因为她有很多儿童社会创新项目研究和实践的经历,所以我们这次也会重点策划一些展览配套的儿童公教项目,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峥:我觉得江虹是一个非常非常热爱学习的人,工作之余,总是看到她能获得各种学习的信息,找到各种学习资料下载的渠道,嘿嘿,有时候感觉很神奇。她很耐得住性子,给人很稳当的感觉;相反我是很容易焦虑的,早期想不出方向的时候天天失眠到3、4点。方案最后的校对都是她稳稳的撑到最后。总之,我们还是挺互补的。

获奖人:宗晓

Q1

最终是什么激发您通过非人的视角,来审视人类自身与我们所处的生态结构呢?

宗晓:去中心化的机制其实并不少见,比如蘑菇的生态系统等,只是可能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仔细了解。既然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已经有了去中心化的系统,我们为何不先去观察、学习甚至想象呢。因此,我选择从这个视角来出发策划展览方案。去人类中心这一理念并不新鲜,目前已经有了非常多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也有大量的文献。因此展览并非要向观众说教这一理念,或是对这个学说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相反,展览希望能够提示观众可以从这样的视角出发,采用“变形”这一方法,去迈出第一步。“变形”在这里既是一个比喻,也是实际的手段。它要求我们首先接受我们生存的空间及自身发生的改变,接受别的物种、物质的入侵,接受共存。变形提示我们不要抗拒变化和转化,让我们不断拷问自身和他者的关系:除了对立、竞争,也有共存、转化、转移和迭代。变形帮助我们获得非人类中心的视角,因此也使得真正的去中心化有了可能性。

Q2

本次方案中的展品非常有艺术感染力,在选择的过程中您有怎样的思考?

宗晓:一方面是希望作品本身,以及艺术家的研究方向和展览的理念一致,使得展览成为一个能够让艺术家、作品、观众发生共鸣的场域。让观众能够在看完展览之后,针对展览提出的观点有思索——不论是赞同还是反驳,更多的人参与讨论才能让话题变得有意义。另一方面也希望观众能够与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互动,而不是只是观看。例如在作品的包围中坐下休息,或是上手玩一玩艺术家制作的游戏等。

Q3

您之前从事过金融行业,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启策展之路?

图片来源:策展人宗晓提供
宗晓:很早以前其实就对艺术非常感兴趣,但以前的了解相对片面,仅限于艺术史书籍上的知识。后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之后,发现艺术史本身就是非常具有争议的。而当代艺术则更为复杂,不仅因为艺术史总是滞后于当代艺术的,更因为当代艺术涉及的话题非常切身,不断地在被争论、辩论。我察觉到仅凭自己的阅读是远不足够的,更多的讨论需要发生在与艺术家、策展人、写作者、研究者的对话中。因此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心投身其中,并在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策展专业毕业后,正式成为了一名策展人。过去的工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与艺术差距非常大,但从知识层面来说又有着联系,尽管视角大相径庭。过去的工作也非常需要关注每天世界上发生的事,了解各个行业在做什么,科技前沿是什么,学习最新的理论等。但不同的是,现在有了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件。过去觉得理所当然的地方,现在看来或许暗含偏见、不平等和冷酷。这种不一样的视角,我觉得十分重要,因为我不仅是一名策展人,也是一名普通观众,我的很多朋友们也都不是艺术行业的人。如何让普通的观众也开启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让他们也意识到艺术早已超越谈论美学的时代,而是切切实实关注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面对的问题等,是我做策展人的初衷,也是我实践的核心。

新科技不断涌现,为艺术发展带来了变革与挑战。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年度艺术大奖鼓励不同领域的青年策展人审视、回应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为青年策展人提供一个全面开放的国际化多领域平台,在交流与实践中共同探索艺术与科技与多领域学科的融合。

持续关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官网资讯,了解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年度艺术大奖最新动态。

预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