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意激发艺术灵感 用艺术提高生活品质
获奖人:陈江虹&李峥
陈江虹,硕士毕业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设计管理专业,是一名创意策划、设计研究者。
李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策展硕士,法国巴黎ENSAD访问学者,现任凤凰数字科技策展人;儿童社会创新项目研究者、时装设计师、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
获奖方案《动物农场模拟器》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动物农场》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类农场主被驱离后,生动的动物群像画。故事中既蕴含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态内涵。而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也让我们更加想要从生态视角去思考,人类与世间万物将如何共存共荣。本次展览尝试重塑了一个“动物农场模拟器”的单元生态系统。这种“重塑”并非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而是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优化和改进。展览共分为农场车间、农场实验室、农场合作社、农场放映厅四个主要板块,模拟了一个人类与不同物种互生共建的未来实验场域。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性与想象力的场域之中,我们从TA视角出发,在“新动物农场”中生产、实践、共创、思辨,探讨后疫情时代人与动物乃至自然界的相处之道,寻找与其他生命共享这个美丽星球的方式。
获奖人:宗晓
获奖方案《剧变生态》
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呈指数级进步的科技力量裹挟着我们不断走向更大的不确定性。去中心化的世界仅凭技术进步注定无法实现,以人类社会为蓝本,以资本为驱动力的去中心化最终实现的只是中心的转移。我们亟需从自身开始改变,用非自我中心,甚至非人类中心的视角去思考世界,接受其他物种的“入侵”,甚至想象人类和非人生物共存、共生和相互转化等,才有可能向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迈出第一步。而“变形”则是我们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论。变形提示我们不断转化自身,重新拷问自身和他者的关系:除了对立、竞争,也有共存、转化、转移,从而达成跨物种连结,使得真正的去中心化有了可能性。本展览希望邀请观众与艺术家们一起进行这些想象和思索,而标题《剧变生态》(Metamorphic Ecosphere)正是鼓励大家以变形作为方法和视角,去思考甚至改变我们所处的生态系统。
接下来,“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将对话陈江虹&李峥(以下为了方便阅读,“现代汽车文化中心”=Q),以下内容为实录摘要:
Q1
您过往的策展经历更专注于哪个领域?
李峥:我在央美上学的时候就有幸参与了第一届亚洲数字艺术展、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以及北京林茨双年展等等,机缘使我积累以及喜欢上了艺术科技领域。姜宇辉老师说:今天的策展人必须有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言的那种探险者的勇气,解谜人的洞见,以及同样出色的艺术感知。她必须身兼诗人,战士和预言家。而我是抱着这种角色的代入感进行学习研究、思辨本次策展赛的。
陈江虹:曾经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工作经历,让我对策展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与策展人一起参与展览策划组织和落地实施的过程当中,接触到了城市更新、街区活化、建筑改造等相关主题的展览。而在参与到数字艺术类展览的策划工作之后,也重点关注了新媒体语境下经典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演绎与传达,并继而关注到了科技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相关思考。
Q2
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了解到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年度艺术大奖?
图片来源:方案《剧变生态》
宗晓:我的一位策展人朋友向我介绍了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并鼓励我参加。我通过赛事网站了解到相关信息后,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机会,所以在认真准备后参赛了。
Q3
您在参与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的过程中哪个环节对您的增益最大?
图片来源:方案《动物农场模拟器》
宗晓:我在评委指导和参赛选手方案展示这两个环节都收获满满。评委的指导让我意识到了我的方案中被忽略的问题及不足。而最终的选手方案展示环节让我看到了大家的精彩方案,他们的思考角度对我很有启发,让人印象深刻。
Q4
对于本届大赛的主题“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您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呢?
图片来源:方案《动物农场模拟器》
李峥:早期我们对于主题“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的思考是希望以“去中心式”的策展方式、以及开放式的随机重塑结果给展览创造一种“已知”下的“未知”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了解到“去中心化”是生态学家罗尔斯顿提出的“生态整体主义”里的一个核心观点。所以我们聚焦在了“非人类世”生态这个大的范围。对于“去中心化”后更好世界的重塑让我想到中式古人的哲思,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所以我们在思考“去中心化”的范围时不仅仅立足在人类世界的价值体系,而是希望能从更本质、更终极的愿景逆向推导,指导我们当下思考和行动的方向。哦,还有我在儿童公教领域有些经验,所以拿到这个题目特别好奇儿童会怎么看待这个“去中心化”的世界?
陈江虹:在思考这个主题之初,我们关注到2021年上映的一部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当疫情突然来临,人类活动几乎停滞、人类生产近乎停摆。在这种人类缺席的“去人类中心化”的情境之下,世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塑”。恒河的氧气含量增加了80%。大西洋海岸的水质从差变成了优良。而动物们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没有人类的干扰,肯尼亚的猎豹能够更容易召唤和保护幼崽;山地大猩猩的生育数量,是以往的两倍。佛罗里达的海龟筑巢率高达61%,孵化率和成活率都大大提高。疫情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能从这一刻得到什么启示呢?我想,未来我们需要去寻找能够更好地与地球所有生物共享这个星球的方式,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去回应这次大赛的主题,探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Q5
可以分享一下在筹备方案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吗?
陈江虹&李峥:我们在比赛接近尾声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了Pink Floyd和Jeffrey Shaw的音乐艺术创作,非常激动,好像隔着时空找到了知己的感觉,又像是给展览作品找到了眼睛、魂的那一笔。所以我们决定要致敬他们的作品,将其作为串联展览的DNA在展览中以声音、视觉、延续事件、流媒体活动等等形式呈现。想必到时会发酵出一系列的有趣事件吧,非常期待。